DIP是在总额预算机制下,根据年度医保支付总额、医保支付比例及各医疗机构病例的总分值计算分值点值。医保部门基于病种分值和分值点值形成支付标准,对医疗机构每一病例实现标准化支付。
而DIP入组结果决定了其对应的分值点值,那么,DIP是如何分组的呢?
从国家技术规范来看,DIP分组利用出院病人的病案首页数据,截取出院主要诊断代码“X00.0” 与对应的所有手术编码(ICD9-CM-3 医保 V1.0 版)进行排列组合, 忽略顺序和重复的情况。当然,这是没有考虑辅助目录的情况。
今天,我们先从已落地的唐山地区DIP来分析分组规则的要点以及在入组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,进而分析其解决思路。
拆解DIP入组的2大步骤
识别诊断和操作编码
病案首页的主要诊断编码(取小数点后一位,以下简称”诊断编码”),例如肺动脉栓塞I74.800×021,识别为动脉的栓塞和血栓形成,其他的(I74.8)。
病案首页的手术与操作编码取原始编码。例如∶ 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00.6600×004,识别为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00.6600×004(原代码)。
病种分值的入组规则
1、规则一
病案首页的诊断编码和操作编码与《唐山市病种分值表》能够完全匹配时,则入组唯—匹配的病种组。

2、规则二
①病案首页的诊断能匹配病种分值表的有关病种时,操作编码多于相关病种组的操作时,优先入组匹配操作数量最多的病种组。
②如果同时可匹配多个操作数量相同的病种组时,优先入组该病例的诊次费用最接近(病例的诊次费用-病种分值表中相关病种组的次均费用的最小绝对值)的病种组。
③如果用最接近的病种组出现两个以上有高有低分值时,取高分值的病种组;如对应到的病种组出现两个以上相同分值时,选其一。
我们通过一个案例来看:

3、规则三
按上述规则均不能入组的病例归入综合病种。
注意:入组规则的优先级为规则一>规则二>规则三
备注:每个地区DIP政策不同,该内容仅供参考
诊断和手术与操作对分值的影响
以上入组规则我们搞清楚之后,具体来看病案首页填写不同对分值的影响。
第一,主诊对分值的影响。我们从一个案例来看,主要诊断不同,对应的入组不同。

一般来说,主诊给的越好,会取得比较好的入组结果。
第二,手术与操作对分值的影响。主要诊断相同,附加不同的手术或者操作,对应的入组不同,分值则不同。同样以一个案例来看。

在这个案例中,均进入了核心组,有手术或有诊断性操作、治疗性操作的,一般会取得比较好的入组。
DIP入组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思路
在实际运行中,本地DIP病种分组目录是采用当地三年历史数据,按照一定比例测算而成。在实际应用中,大多数病种分组及分值符合资源消耗程度,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、治疗方式的复杂和疑难程度。但是也有一些病种分组分值不匹配的情况。
我们从某市的病种分值库来看,当主诊完全相同时,治疗方式中医疗资源消耗多的反而分值低,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。
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?主要是因为分值是从历史数据测算而出,可能是由于历史数据填写不规范或不完整导致。而历史数据采集均来自病案首页,目前DIP付费的来源是结算清单,由于医保结算清单与病案首页主要诊断填写规则不同(结算清单突出资源消耗,病案首页突出健康的危害程度),用新的规则来计算以往的数据就或多或少出现分值偏差。
遇到这种问题,一般有两种解决思路。若是在试运行期间发现问题,则应及时与医保局沟通谈判,由医保行政部门牵头组织医保支付制度评议专家进行纠偏;若是已实际运行,则应积累该部分病种数据,在年终清算时,争取医保局的政策支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