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信会 :医信会是专属于医疗信息化从业者的学习交流平台,平台分享医疗信息化专业知识、最新的行业政策,前沿的信息技术。目前已举办多场线上会议,受到了全国各地上千位老师的关注。
自9月起,医信会开展了DRG/DIP专场系列课程,涉及到清算数据分析、院科两级DIP支付情况分析、偏差病例分析、病种结构调整、妇幼专科实操案例、信息化六大课程,受到了全国上千位老师的关注和好评。
为帮助大家学会分析医院整体亏损情况,DRG/DIP专场系列课第二期以《院科两级DIP支付情况分析》为授课主题,为大家剖析如何看懂清算数据,如何从病种结构数据、偏差病例数据、费用结构中分析得出科室优化建议,如何用数据与临床沟通,提高临床的接受度。以下观点和方法,医信会为大家做了摘录和汇总。
观点一:不要陷入单个病例的亏损,而是要以一段时间为单位做整体亏损分析
部分亏损病例是公益性质的亏损,这部分亏损是公立医院需要去承担的一部分亏损,比如实行的新技术、三甲医院治疗的疑难危重症,因此张老师建议将亏损数据的时长延长至季度甚至年度分析。
观点二:对于诊断,越准确越好;对于手术操作,越详细越好
以一段模拟数据来看,首先看到这个医院全年亏损了2.61个亿,其中高倍率亏损的金额占到了所有病例类型(正常倍率、高倍率、低倍率)的55%以上。

重点先解决高倍率问题。从例均盈亏上可以看到,高倍率亏损的金额12258元,是远远高于低倍率病例980.66元的,也就是说高倍率的费用结构明显不合理。

那么,高倍率病例的根因分析如何做?第一步,找到高倍率病例分析的前十个科室,我们发现TOP10亏损科室药占比较高。第二步,再看高倍率病例分析的前十个病种,我们发现主要高倍率的药占比和正常倍率的药占比差异很明显,缺少标准化处理程序。当然,这其中也存在因为诊断漏编、错编导致等原因落入高倍率病例。

对于诊断和手术操作填写不合理导致的高倍率问题,张老师建议诊断越准确越好,避免出现未特指的情况;对于手术操作,越详细越好。比如同样是I21急性心肌梗死,I21.0 前璧急性透璧性心肌梗死分值可以到1070分,I21.9 未特指的急性心肌梗死分值只有578分。
观点三:要在清单上报之前就控制好高倍率病例
目前对于医保结算清单的管理有两种模式。一是静默化采集式,医保结算清单数据全部来自病案首页,医院管理人员看不到医保结算清单,直接通过HIS 厂商进行信息化上传,上传的质量直接基本就是看运气。“采集式”以病案为主导,直接从病案首页采集而来的结算清单一定不符合结算清单填写规范,导致不入组、入组错误、极端异常病例、大量亏损;医保部门上传之前无法查看结算清单,对清单无法进行有效的审核监督。
二是可视化填报式,临床医生是结算清单填报“第一责任人”,在不影响医疗行为的前提下,赋予医师、编码员“据实填写、修改医保结算清单”的权限,同时清单进行有效,透明的审核监督,确保质量。“填报式”有效提高了医保结算清单数据质量,减少未入组、入组错误、极端异常病例、高额亏损的情况。但是也可能会为了获得更高的支付标准,选择分值较高的诊断进行入组,出现主观的“高编高套”。
建议医院要做好医保结算清单管理组织,建立起医保结算清单的质量控制机制。由医保科、病案科、信息科组成,医保科负责统筹医保结算清单上传工作、住院患者信息审核、核对收费相关数据(如呼吸机时长、重症监护时长)、检查是否存在极端异常病例及未入组病例。病案科负责病案首页质控工作、确保首页归档的及时性、保障疾病诊断与手术及操作合理性;信息科负责各信息化厂商的接口对接及改造、负责院内基础数据的贯标工作、保障数据传输的准确性、完整性和及时性。